新聞報道
職業教育: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
來源:未知作者:管理員日期:2022/02/20 瀏覽:
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上強調“要營造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,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”
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》也提出,系統培養、多樣成才,為學生多樣化選擇、多路徑成才搭建“立交橋”;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》也強調,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、全面發展、人人皆可成才、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。
因此,在中職學校實施“適合教育”是順應職教發展大趨勢,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教育改革重要價值取向,但當前還存在選擇機制不通暢、運行基礎尚薄弱、考核引領機制缺失等問題,需要以完善機制為基礎,提高可行性;以夯實運行基礎為突破,提高有效性;以強化督導為抓手,提升重要性,來推動中職“適合教育”的有效實施。
01
完善機制,給學生更多選擇機會
首先,暢通體系,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要。
一、面向人人,建立“一主三多”人才培養體系。中職學校要面向人人,建立以全日制中職教育為主體,涵蓋多類型(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)、多層次(中職教育、高職教育及“3+4”中本銜接教育)、多需求(就業、升學、崗位提升)的“一主三多”人才培養體系,滿足中職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,逐步形成“就業有路、升學有橋、致富有門、轉換有道”的中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,使其成為學?,F代化教育體系中最開放、靈活的教育元素。
二、關注弱勢群體,建立“一主多元”培訓體系。“適合教育”的難點就是對弱勢群體的關照,中職學校要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與培訓,持續推進繼續教育工程,建立以學校為基地,全市各鄉鎮社區教育中心、社會培訓機構為網點的“一主多元”職業教育培訓網絡;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、社區教育深度融合,形成以政府主導、學校為主體,上掛(高校)下聯(社區教育中心)、縱向延伸、橫向聯合(各職能部門)的“一主多元”培訓體系,使弱勢群體有更多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。
其次,完善機制,助力學生個性發展。
一、完善專業選擇轉換機制。中職學校要建立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的專業選擇、轉換動態調整機制,努力讓每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基礎、興趣、愛好、特長及專業特點等實際情況及時確定或調整專業方向,同時允許滿足一定條件的學生中途轉換專業,并允許學生選修第二專業,考取第二證書。
二、建立彈性課程體系,使每一專業在規定有限必修課程的基礎上,設置廣泛的選修課程或選修課程組合;主要專業建立多模塊與多課程的菜單式選課系統,供學生自主選擇;學生登錄學校選課系統,全面了解學校選修課程簡介及課程開設情況后,進行自主選課;教師通過選課系統了解學生對自己開設課程的選課情況,針對學生的需要,不斷完善選修課程;學校通過數據分析,獎勵學生喜愛的選修課程,淘汰不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程。
三、完善多元活動課程機制,通過建立活動課程網絡平臺,使活動課程組建與實施更具廣泛性,學生人人有機會,個個能參與。學校通過活動課程網絡平臺,設法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、愛好與特長來選擇,系統自動篩選,避免班主任與任課教師選拔和指定,學生更具自主性;學生借助活動課程網絡平臺,活動課程的學習、交流、探討會更便捷,實體活動還可結合虛擬仿真軟件或虛擬生產場景相關資源開展,使活動課程學習、活動、交流不受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更具便捷性;教師通過活動課程學習、交流、活動及考核平臺,有效收集相關數據,開展相關考核使活動課程建設更具深入性。
02
夯實基礎,保障“適合教育”有效實施
一、信息化助力學生差異分析和過程差異分析。
了解、掌握學生差異是“適合教育”開展的前提,而傳統手段與方法因工作量大、操作困難而影響“適合教育”的開展,可以通過信息化建設,建立學生基本信息數據庫,包含個人基本信息、家庭背景、入學文化成績、興趣、愛好、特長等,系統掌握學生起點差異大數據,為學校及教師“適合教育”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。同時,可以結合智慧校園建設,圍繞文化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程,建立具有職教自身特點,滿足“適合教育”需要的自適應學習平臺與測評系統,通過建立文化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程的數據庫,以及大量的網絡在線學習、練習與考試系統,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數據在系統中一目了然,便于教師了解、掌握學生學習過程的差異數據,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分析、處理。
二、深化班級授課制改革,助力學生人人出彩。
首先是目標分層,根據學生差異,把學習目標分為了解知識與初步應用、理解知識與基本應用、掌握知識與靈活應用三個層次目標,由學生自主選擇。其次是策略人本,根據學生不同的基礎差異,教師因人施策,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,從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入手“扶著學生走”;對基礎一般的學生,從學法指導入手“領著學生走”;對基礎較好的學生,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入手“放開學生走”。再其次是方式多樣,以項目教學為主線,深入開展小組學習、合作學習、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,同時融個別教學于班級教學之中,最大限度張揚學生特長,讓學生動腦、動嘴、動手,在做中學、學中做,做學融合。最后是評價多元,既重視學生學業成績的完整記錄,又重視學生學習過程性數據分析,如時間投入、成績變化及與情感、態度、價值觀的相關評價記錄,同時評價與考核廣泛采用一試多卷、一卷多題、一科多項、一專多證等形式,使評價成為助力學生人人出彩的助推器。
三、加強課程資源建設,助力學生學習自主化。
通過強化數字化課程資源庫建設,逐步建立自適應課程系統,其中系統課程可由與教材相配套的學習視頻、教師的教案、專業課的實訓模擬系統、學習內容拓展與延伸相關資料、學生自主練習與測試等組成,學生在系統中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目標、確定學習進度、完成學習任務,還可以通過該系統查看其他學生最近的學習情況,從而達到競爭學習的目的。同時,系統會自動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相關數據,任課老師可以根據系統統計分析的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與輔導,讓優等生有挑戰,讓后進生補差距,實現以不同的學習路徑達成學習目標,讓每名學生學有所獲。
03
考核引領,推動“適合教育”持續開展
首先,強化考核督查,引領學校廣泛參與。
教育主管部門要從貫徹落實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》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》等大政方針的戰略高度,明確實施“適合教育”的必要性,并結合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《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》精神,提出深入推進“適合教育”改革的指導意見與督導考核意見,同時把“適合教育”的實施督查、管理與考核作為各級教育督導、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;相關職能部門要結合中職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,對“適合教育”實施的要素如專業建設與選擇多樣性、課程建設與選擇動態性、教學資源與手段豐富性、學額鞏固的穩定性與學生發展多樣性等進行系統監控與考核,引領中職學校關注“適合教育”的實施與實踐。
其次,中職學校要建立和完善與“適合教育”相適應的評價體系,引領教師廣泛參與。
學校要圍繞“適合教育”實施的需要,完善管理制度與教師評價體系,在對教師教學、管理過程的考核中,突出學額鞏固率、學業提升率以及學生、家長對教師的滿意率;重視教師的親和力、感染力、影響力,使廣大教師積極參與,主動融入“適合教育”過程,使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充滿生命的關懷,煥發生命的活力。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對口升學是什么意思?職高與普高有什么區別?
下一篇:對口升學是什么意思?職高與普高有什么區別?
相關文章
- 2021-10-25隨著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
- 2022-02-20中職應該是職業教育的起
- 2022-02-20中職教育,為了讓每一個
- 2022-02-20致初中畢業生的一封信: